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邓为民:供应链优化,需要突破心中那些无形的墙

发布时间:2015-10-29 11:06:12 实战供应链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大意是把小白鼠装在笼子里面,中间放一块玻璃,一边放精美的食物,一般放小白鼠,小白鼠想吃食物,每次都碰在玻璃上,多次碰撞之后,在小白鼠的意识之中形成了一道玻璃墙。一段时间之后,拿掉玻璃,在另一边放上精美食物,小白鼠已经不再想越过中线了。它心中那堵无形的墙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在供应链管理中,也大量存在着这种无形的墙,阻碍着我们优化供应链。这些无形的墙,可能是经验和直觉,可能是考核导致的,更可能是对供应链不了解造成的。企业必须破解这些无形的墙,才可能使企业的供应链迈向新台阶。
  企业在供应链里面有哪些无形的墙呢?这方面不甚枚举,我举一些例子,大家看了就很清楚了。
  案例1:某企业在欧洲拓展业务,产品从国内发往欧洲,海运50多天,中欧班列大约只需要15天,但是物流成本高2倍,在这种情况下,一线人员想要考虑班列,这样能够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领导看看物流成本,直接把他们的想法给否了。班列能够缩短时间,贵有贵的好处。企业可以综合运用两种运输模式的优点,对于量大基础可以预测的需求走海运物流,量小难预测的需求走中欧班列,从而可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但是领导心中无形的墙阻挡了这个优化。
  案例2:运作频率增加会增加工作量么?很多一线人员认为提高运作频率会增加工作量,所以他们总是极力反对增加运作频率,虽然这样可以对供应链带来很大优化。某企业降需求计划编制从原来的月计划调整为滚动多周需求计划,工作人员认为工作量要增加四倍,因此极力反对。而事实上,实施之后,计划人员的工作量不仅仅没有增加,工作量反而还有所减少,因为处理插单和计划调整的工作大大减少了。
  案例3:运作频率增加,物流成本会增加么?原来一个月补两次货,现在要一周补两次货,物流成本会增加很大,是这样么?不尽然。某企业调整补货频率,寻找物流供应商。因为物流供应商可以在社会层面进行拼车,进行运输调节,物流成本只是略微增加,但是整个供应链却实现了很大优化。
  案例4:为了降低缺货率,公司应该增加库存水平?某企业供应部门经不住抱怨,报公司总体库存水平从15天提高到25天,缺货率减少了么?没有减少,几乎没有变。从供应链的逻辑看,控制不住库存,也就控制不住缺货,要降低缺货率,应从优化策略入手,使得库存与缺货率一同下降。
  案例5:快速消费品企业要想获得经销商的数据,那是相当难的,经销商有各种借口:担心数据被税务掌握、担心没法和品牌商博弈、担心品牌商更容易压货。总之有各种借口,品牌商其实是希望掌握经销商数据,更好做整个链条的业务控制,控制库存与缺货。某品牌给经销商0.5个点的返利,条件是报数据。掌握数据之后,经销商的库存与缺货都实现了明显优化。现在不给他让利,经销商也愿意共享数据了,因为对它有好处啊。
  案例6:某服装企业推行快速反应模式,要求经销商的拿货折扣从38折提高到42折,品牌公司总部给经销商的门店发快递,每天可以发一次,这个快递费用要经销商出。但是给经销商的好处是不承担库存风险,过季库存可以退。起初经销商不愿意,担心折扣提高物流成本提高这些都是现实的收益减少,要是品牌公司不同意退库存怎么办?库存有风险,但是自己这么多年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库存也能控制住,这样不划算?最后实施一年多,经销商仍旧抱怨不停。品牌公司允许他们退回原来模式,但是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退回原来模式。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表面上看似非常合理的观点、逻辑,实际上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观点逻辑如果不及时消除,将会把供应链带向错误的方向,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这正是供应链管理的魅力所在。这些错误的观点,就是人们心中无形的墙。几乎每一次供应链的变革,都需要去突破这种立在人们心中的无形的墙。
  我之前有微信文章总结,几乎所有的供应链优化,都是用有形的成本去减少看不见的损失。有形的成本是马上就要付出,无形的损失能否减少,减少多少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企业领导人,供应链的负责人,需要有超越普通人的眼光,需要透过表现看到供应链的本质,这是对企业领导人的供应链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供应链实现不停的跨越和突破。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