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把握供应链上升国家战略契机,构建多维供应链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7-10-24 08:34:53 第一物流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供应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继2006年首次将物流产业写入政府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9年出台我国第一部物流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后,物流行业的又一重大事件,预示着我国物流业发展由注重的物流环节控制全面迈入供应链组织新阶段。《意见》要求通过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深度参与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全面提高我国在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掌控能力。《意见》的出台对我国物流供应链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把握供应链上升国家战略契机,构建多维供应链服务体系

 

一、供应链上升国家战略恰逢其时

 

在国家“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背景下,提出供应链创新发展战略,高水平、高起点构建区域和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能够更好促进相关战略实施,《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提高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轻工纺织等大部分商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出口大多采取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进口大多采取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到岸价),国际贸易的供应链大部分环节并未处于我国物流企业和贸易商掌控下,价值链的大部分被外资企业获得,国际贸易大而不强问题凸显。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的话语权,亟待鼓励我国物流、贸易和制造企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分工,延伸国际贸易服务链条,以更好促进我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分工与合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供应链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要求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此,要求传统物流供应链企业、制造企业通过供应链创新发展,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产业链全过程,在区域乃至全球配置产业要素资源,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实现供应链创新驱动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企业亟待供应链创新提升竞争力。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一批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流通模式。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制造”,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物流”其核心竞争力正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具有极强供应链控制能力的现代生产、流通组织方式。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新兴企业扩张发展均需要谋求供应链创新,通过供应链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来提升综合竞争力。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供应链创新提供基础支撑。从国际经验看,传统具有较强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的企业主要为品牌制造或流通企业,如耐克、亚马逊等国际知名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供应链控制力上。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大幅降低的企业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的门槛,也成为供应链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二、构建多维供应链服务体系

 

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下,在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下,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国际供应链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和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形势下,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供应链创新发展任重道远,亟待构建多维供应链服务体系,以增强我国供应链综合实力。

 

国家层面构建全国乃至国际供应链体系。在国家供应链创新战略指引下,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系统谋划构建全国乃至国际供应链体系,笔者所在单位正在开展“提高我国国际物流控制力研究”,核心内容是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深度参与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控制力,为此开展了前瞻性深度研究。同时,也在开展《国家级物流枢纽布局与建设规划研究》,重点规划布局国家级物流枢纽网络,通过资源共享、设施公用,促进物流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以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全国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当然仅依托相关研究尚不足以支撑国家供应链体系构建,还应在国家供应链服务体系规划、供应链标准与信用体系建设、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和推进。

 

城市层面构建城市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系统性谋划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化发展、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应用,在城市营造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吸引产业要素、资源在城市聚集,走出一条供应链比较优势驱动下发展枢纽经济的新模式。国内成都、重庆在构建公、铁、空一体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营造物流供应链环境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吸引了外向型生产制造、国际商贸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对城市参与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分工合作效果显著,促进了内陆城市枢纽经济发展。

 

产业层面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供应链高效支撑。农业发展方面,应依托供应链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流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规模化种植、品牌化打造、网络化营销,构建农业供应链体系,实现农产品增值和企业效用最大化。工业发展方面,应鼓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企业产销供应链,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山东立晨物流深度嵌入山东临工的生产链条,延伸零部件组装和工位配送等供应链服务,大幅降低了山东临工的生产制造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服务业发展方面,应鼓励传统的流通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加速参与行业供应链体系构建,向供应链企业转型或成为产业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实现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企业层面传统物流企业加快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传统的以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单一物流服务的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上年营业额超过4000亿人民币的FedEx(联邦快递)和UPS(联合包裹)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快递企业,而是具备面向全球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综合物流企业。国内以怡亚通为代表的供应链企业延伸到流通、制造企业的采购、分销、物流、结算、报关等供应链链条,在不断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为上千家企业拓展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的物流企业应围绕自身的核心业务,延伸供应链服务链条,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入嵌入客户企业的产供销供应链,在新一轮国际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快速形成一批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

 

总之,我国供应链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国际供应链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国家供应链创新战略驱动下,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供应链创新发展之路,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