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发布时间:2020-11-09 14:31:38 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在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自身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突出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看,一方面,要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又对高水平开放提出更高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以高水平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在于“循环”,内外两个市场要在循环中相互促进。由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在提升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开放释放经济转型的巨大增长潜力。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经济转型升级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由此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和条件。在当前全球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这一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另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开放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例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尽管其中某些核心技术不在中国,但最大的应用市场在中国。未来,在高水平开放中逐步提高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

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尽快实现制度型开放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推进以商品要素流动型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开始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就需要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开放转型。一方面,在高水平开放中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产权保护、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着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做法对接,形成制度型开放的重大突破。由此,以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新发展格局。首先,近年来,我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创新高地。例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促进国内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大范围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破口在于加快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由此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为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和深度合作提供重要切入点。再次,服务于“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这一战略目标与重大任务,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重在加快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大网络,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国内市场与以东南亚为重点的区域市场的重要连接点,由此,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双边、多边自由贸易为重点畅通国内国际大市场。当前,在区域一体化趋势与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加快实现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有利于推动疫情冲击下国际经济复苏与增长,也是应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严峻挑战的重大举措,是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要尽快实现中日韩经贸合作新突破。例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中韩自贸区升级版,在医疗、健康、养老、环保、旅游、电子商务、研发、工业设计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实现双边开放的重要突破。尽快启动中日贸易投资协定的可行性研究,力争早日达成全面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目标。二是推动中欧投资协定向中欧自贸协定升级。在尽快谈成中欧投资协定后,适时启动中欧自贸协定研究,推动以中欧一体化大市场为目标形成中欧经贸合作新格局,释放中国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三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基础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自贸区若建成,将成为全球覆盖面积最广、纳入成员最多、包容性最强、体量最大的区域性多边自贸区,对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增长、探索形成更加包容普惠的经贸规则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迟福林,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