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物流 > 正文

改革掌舵扬帆 水运蓄势远航——“十二五”水运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5-12-17 10:01:09 交通运输部

“十二五”以来,水运业大事不断:海运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运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扩大开放新阶段;《航道法》出台,使我国13万公里航道的建设、养护和保护得到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竣工验收,5万吨级船舶可畅行长江干线太仓至南通段;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凸显……

这五年,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水运行业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以加快建设、简政放权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水运业转型升级、促进水运市场提质增效,不断用深化改革的红利,激发水运市场活力与发展动力。

重大建设,稳增长的压舱石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加快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内河航道建设迎来新一轮热潮,内河水运发展释放黄金活力。

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高唱水调歌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于2012年8月开工,日前正式竣工验收;二期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于2013年9月开工,逐步打通长江中游“瓶颈”;引江济汉工程于2014年9月正式通航,建成我国现代最大的运河。水富至宜宾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获批,三级航道向上游延伸。航道通畅,葛洲坝船闸及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相继创历史新高。

西江建设遥相呼应。经历了38年等待后,红水河于2014年5月全线复航,流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可沿红水河下行到广州,再中转到沿海港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运”。

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复兴最关键的节点工程——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于2011年启动,明年试通航。艰难曲折的内河枢纽水资源综合开发取得突破。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在海运大国迈向海运强国的征途中大步前进。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我国港口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港口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去年年底,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将突破4000万标箱,相当于全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的二十分之一。

沿海港口干散货作业也跨入“大船时代”。今年7月2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明确我国港口接靠40万吨矿石船相关政策。全国4个港口的7个泊位在依法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可接靠40万吨矿石船。

一系列重大工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水运发展成绩喜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63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54万公里;全国港口(含内河、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705个,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110个。2014年,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59.83亿吨、货物周转量92774.56亿吨公里;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2亿标箱。

简政放权,发展轻装上阵

“十二五”以来,水运行业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清理、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航道法》于2014年12月获高票通过,填补了长期以来航道资源利用无法可依的空白,对于促进航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保障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具有历史性意义。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自2014年起,水运和海事领域建立管理权力清单制度,涉及公开40项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取消、下放19项水运和海事行政审批事项,明确相应后续监管措施;创新14项服务事项;修订、废止17件规章和21件规范性文件。

上有顶层设计推动,下有基层积极探索。舟山海事局政务中心简化流程,推行无纸化办公,三四十页材料压缩为一张身份证即可办理;开辟绿色通道,为时间紧迫的船员提供加急办理服务。随着行政审批效率的逐年提升,行政相对人无需舟车劳顿,可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高效与便利。

政策洼地效应凸显,改革释放红利。“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切实深化经营性收费市场化改革。自今年1月1日起,开放港口竞争性服务收费,把内外贸集装箱、散杂货装卸作业费等劳务性收费综合起来,计入港口作业包干费,实行市场调节;港口船舶使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上限管理,并减半征收港口设施保安费,预计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亿元。自今年10月1日起,船舶港务费等7项中央级设立的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预计每年将减轻企业负担近55亿元。

对于船东而言,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减轻了负担。江苏苏州苏吴航运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大小船舶有36艘,营运总吨累计万余吨。减负以后,公司营运效益提升了5.6%。

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

面对结构性矛盾,“十二五”以来,水运行业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做好“加”“减”法,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激发市场活力与发展动力。

“减”,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存量。近年来,水运业持续推进海运船队结构调整,加大力度推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促进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年轻化。2015年上半年,129艘、385.03万载重吨干散货船,13艘、2.87万标箱集装箱船提前退出市场。截至去年年底,国内沿海万吨级以上干散货船平均船龄为7.2年,比2010年下降2.1年;集装箱船平均船龄为9.96年,船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加”意味着优化增量,培育新兴产业。近年来,邮轮旅游已成为新型消费方式,我国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邮轮市场。“十二五”前四年,沿海港口到港邮轮艘次、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3%和40%。面对迅速扩张的发展规模,交通运输部提出积极培育邮轮市场,确定在天津、上海、福建、海南四省市开展邮轮运输制度创新试点示范工作。上海港、天津港、三亚港和厦门港已建成10个邮轮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20万人次。

“调”,整合现有资源,合理确定定位,“一盘棋”协调发展。“十二五”以来,港航企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攥指成拳。宁波舟山港集团今年9月成立,从根本上解决宁波、舟山相关港区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等问题,不断放大“1+1大于2”的整合效应;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实施重组,围绕集装箱运输、船舶租赁、油运业务、散运业务、金融业务等板块开展合作;中外运长航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

“转”,乘风“互联网+”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航运金融、航运电商服务等新业态,打造现代港口服务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2014年8月,天津港集团公司与河北港口集团合作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物流金融、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综合服务型项目,逐步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现代港口企业。

“十二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水运行业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用改革破解难题,用转型激发活力。“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水运行业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