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长江三峡枢纽港区多式联运创新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5-27 09:38:2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一、项目开发及应用单位简介

(一)项目开发单位简介

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智慧物流领域信息化建设,为各类港口、场站、国家物流枢纽提供一站式智慧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70%以上为研发和咨询力量。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全部产品均为自主研发,主要包括:多式联运、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等软件产品系列。作为国内首批提供多式联运解决方案的IT服务商,文景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数百家物流企业(包括七大世界级港口: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营口港)得到成功运用。

公司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华为、中移动、腾讯、顺丰、中远海运、蚂蚁金服等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先后完成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二)项目应用单位简介

宜昌白洋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是宜昌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子公司,于2014年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是一家主要负责宜昌白洋港作业区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运输企业,是三峡枢纽港的坝下第一港口集装箱运营商。公司作为白洋港口的经营主体,目标是将白洋港的港口营运由传统作业模式,朝着“生态港、智慧港、绿色港”的高质量发展创新转型。

宜昌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是宜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三峡翻坝运输体系的投融资主体和建设运营主体,注册资本15.6亿元,为市属正县级国有独资公司。目前,公司直接控制长江宜昌段232公里岸线资源,管理24个5000吨级泊位,开发13平方公里综合物流园区,构建了“港口物流、保税物流、航空物流、智慧物流、商贸物流、汽车物流”六位一体的综合立体大交通、对外开放大通关、跨区合作大平台的三峡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项目背景及意义

宜昌白洋港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支持项目和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关键节点项目,是长江三峡枢纽港区,位于三峡大坝下游,与上游的茅坪港互为一体,形成“两坝、两翼、两港”为核心的三峡翻坝物流转运体系,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岸线规划2.5公里,远期建设24个泊位。作为宜昌港未来主要的货运作业区,主要为长江三峡水运通道和宜昌高新区白洋产业园服务,重点发展集装箱、商品汽车、散货、件杂货等综合功能,承担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坝下集散中心、宜昌港集装箱运输中转核心区、大型商品汽车仓储分拨中心等作用,具备临港产业、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综合保税等多种业态。

宜昌港口集装箱年均过坝运量约90万标箱,虽然仅占过坝物流量的10%,但其价值可达到过坝货物价值总量的50%。然而,随着近几年长江航运的发展,三峡大坝的通航能力提前达到极限,快速增长的过闸需求与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宜昌考察时批示:要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局出发,解决长江航运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是建设第二船闸,还是通过陆/铁路转运,两种方案一直存在争议。修建第二船闸耗资巨大(成本预计400多亿元)、建设周期长(预计10年);因此,通过公路转运和铁路转运形成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是目前解决这一瓶颈的最优途径。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宜昌港口各作业单位信息化程度较弱,导致日常作业生产依靠人工协调管理,业务协同性较低;缺少在线受理、预约服务窗口,客户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对港口业务的有效跟踪与管控,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管理决策。

本项目“长江三峡枢纽港区多式联运创新服务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立足长江三峡核心枢纽港区,以宜昌白洋港为切入点,构建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运营平台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式联运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打通港口物流供应链中各协作单位的信息互联通道,实现从发货人委托出运、到收货人确认收货全程物流的可视化跟踪,率先实现长江三峡核心港区多式联运高效协同与一站式信息服务共享,为高质量推进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破解长江三峡物流“瓶颈”、释放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潜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项目创新示范内容

(一)服务模式创新

【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下,运载着货物的集装箱船舶通过长江航道来到三峡大坝坝上水域后,需要停泊排队等待过闸。早在2011年,三峡船闸双向过闸量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2016年,三峡船闸在无计划性检修停航、无长时间持续大洪水影响的满负荷运行情况下,只能达到1.3亿吨左右的通过量峰值,而船舶过闸需求依然保持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2019年过闸通过量达1.46亿吨,通航能力缺口不断加大。

在原设计方案中,三峡船闸每年的正常通航天数在320天左右,而现在几乎维持在365天全年运行;如遇上船闸检修,期间船闸通过能力将缩减五成,大量船舶积压,通航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而且在传统模式下,港口各单位信息化程度较弱且互不联通,低效的作业模式和信息传递模式导致船只过坝等待时间过长(平均5-8天、最长45天),成为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亟待改进。

【创新模式】

本项目因地制宜,基于对宜昌白洋港各单位物流作业与信息化状况的深入调研,有助于打造独具长江三峡核心港区特色的“水公水多式联运服务新模式”,助力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进一步落地。

“大分流”主要针对水公(铁)联运而言,是指上行货物通过长江航道从下游上溯至白洋港上岸,而后通过公路(铁路)运往周边或西北和西南内陆目的地;或者上游货物通过长江航道下行抵达茅坪港,而后通过公路(铁路)运往周边或华南、华中和华北目的地。

“小转运”是在保障经济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针对水水过驳和商品车滚装运输,滚装汽车或集装箱通过在坝上坝下进行大船换小船实现快速转运,或是滚装汽车到达坝上茅坪港后直接通过疏港公路驶入坝下白洋港再上船,减少中间环节和成本。

本项目基于宜昌三峡白洋港智慧港口信息平台建设一期项目(多式联运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实现了港口物流供应链上港口、水运、公路等多种运输资源的高效整合,助力宜昌港解决长江航运三峡船闸“肠梗阻”(尤其是船只过坝等待时间过长)问题,更通过标准化、统一化的数据规范将信息资源要素进行组合,实现了“水公水”多式联运物流全程可视化跟踪。本项目还创新提出了公路自动化转运模式,通过本项目平台智能派发指令给车队司机,司机接单后直接去指定地点提箱,实现了公路运输资源的自动转运调度……凡此种种,助力三峡枢纽集装箱“水公水”翻坝转运新模式成功落地,全面提升了三峡翻坝过程中多种运输方式间的高效协同和整体作业效率,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

1、基于大数据的平台架构

本项目平台拥有强大的大数据平台作为数据数据处理、集成、服务支撑,能够实现多维度精细化的统计分析,秒级数据处理速度以及实时采集建模,并支持私有化部署。通过预处理、存储管理、大数据分析挖掘、大数据安全和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多式联运业务中各环节参与单位间的作业动态共享和高效协同,构建起一个跨系统、多元异构、实时联动的大数据服务平台。

2、基于云应用的使能平台

本项目采用云端应用的虚拟化技术,将硬件、平台和应用进行虚拟化,将可伸缩、弹性、共享的物理和虚拟资源池以按需自服务的方式供应和管理,并提供网络访问的模式,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

3、基于微服务的EDI/API数据交换中心

本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联通起宜昌白洋港各个码头,打造了港口网上营业厅,实现了各码头业务网上办理,同时支持与中远、民生等船公司系统对接、与外部车队的拖车系统对接及与海关系统的对接,使现有信息流动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了多式联运平台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单位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

四、项目建设与实施

(一)建设阶段

本项目依托的宜昌白洋港区多式联运平台建设期主要集中在2018年,包括项目准备、蓝图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上线推行等五个阶段。

1、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工作的开始,主要的工作目标为: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确定工作范围和项目目标,成立项目组织和管理机制,以及完成相应的项目准备工作。

2、蓝图设计阶段

蓝图设计阶段需要确定项目需求,并对业务调研访谈进行详细整理和分析形成蓝图设计,作为系统详细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主要的工作目标为:对项目开发相关的整体情况、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要求、数据流、存在的问题和功能预期等内容进行完整调研和确认。

3、详细设计阶段

详细设计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关键,主要的工作目标为:在已确定的需求框架基础之上,根据平台功能蓝图,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与全面的规划,同时包括功能的实现方案和技术实现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建议。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将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全面开发及测试。

5、上线推行阶段

上线推行阶段主要内容系统上线,完成项目交付前的全部工作,平台上线后,进一步完善功能,进行系统切换后的支持工作,最终进行项目验收。

(二)技术框架

本项目平台采用B/S模式,界面友好、美观。使用.NET C#语言开发,整个平台采用MVC框架,前端UI采用easyUI框架,交互采用Http协议。微信移动端、可使用混合模式开发,降低Android与IOS两种操作系统的开发复杂度。

本项目平台采用分层、组件化的设计理念进行架构设计,整体架构提供清晰的职责划分,不同的职责由不同的服务或组件实现,同时支持水平和垂直扩展,从而满足将来业务需求增长的需要。

(三)核心功能

本项目平台由客户一站式服务平台、多式联运业务协同平台、多式联运业务处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多式联运智能支撑平台、基于微服务的EDI/API数据交换中心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1、客户一站式服务平台

客户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为物流客户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通过统一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满足客户对物流业务的各种信息交流、跟踪、咨询及业务受理等需求,实现物流业务的在线咨询、受理与订单跟踪,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与公司整体社会形象。核心功能包括:公共信息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在线订舱订车、物流全程跟踪、在线业务受理、在线预约管理、客户信用管理、移动端APP等。

2、多式联运业务协同平台

多式联运业务协同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在业务在线协调与“水公水”多式联运协同管理。平台整合了宜昌港集装箱信息资源,使涉及驳船中转作业相关物流单位实现信息共享,解决通航之困;同时,在转运业务统一调度下发布完整、全面的集装箱中转作业信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集装箱中转作业体系中存在信息不畅等问题。核心功能包括:作业计划管理、船舶调度管理、转运调度管理、中转作业监控等。

3、多式联运业务处理平台

多式联运业务处理平台是全面支撑多式联运业务处理、业务对接的重要子平台,核心功能围绕六条主线展开:综合码头管理、拖车业务管理、CFS管理、设备管理、统一费用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其中:

综合码头管理子系统是业务处理平台的核心建设内容,能够对集装箱、散杂货、滚装车等多货态业务的进、出、装、卸、移等码头业务生产操作实行计划、调度与全程监控,在线对业务受理、计划调度、作业执行、资源分配、费收结算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码头泊位资源、堆场资源、工班资源以及机械资源等的统一调度分配,全面提升码头作业效率与服务能力。

拖车业务管理能够整合拖车运输资源,对车队调度、车辆派单、跟踪定位进行全面线上化管理;CFS管理能够实现码头堆场的计划、操作以及盘点管理;设备管理能够实现设备信息生产能力、设备运率、设备故障、设备运行记录和设备维修情况的统计分析;统一费收管理能够管理港口内码头、拖车、中转等业务的费收数据、发票数据、应收账款等相关数据;物资管理能够实现对物资采购、出入库及库存的统一管理。

4、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平台主要实现港口信息数据集中、智能化管理,统计并显示实时和阶段性数据,可以具体了解港口生产数据情况,并在调度监控室集中展示,例如:集装箱数据、散杂货数据、天气数据、水文数据等,根据预设的统计条件/指标进行快速运算,以简单化、可视化的图表向决策者展示当前或指定时间范围内“水公水”多式联运相关业务的运行情况,以提供海量、准确、实时的运输情况走势,为宜昌港的企业运营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其他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支撑。核心功能包括:数据检索、数据统计、数据展示等。

5、多式联运智能支撑平台

多式联运智能支撑平台为港口的闸口进出、理货和跟踪业务实现基础支撑,通过核心控制系统控制关联设备的工作,自动识别车号和箱号,实现现场无人作业。智能闸口能够将OCR、CCTV、LED、EDI和实时控制等先进技术予以有机结合,对识别出来的信息按监控及操作需求进行转换,从而实现与码头管理系统、海关信息平台等的实时交互;智能理货能够对识别的信息进行自动传输和记录,代替人工进行更为精确的理货作业,提升岸边理货工作的安全性;智能GIS/AIS融合智能跟踪定位技术,通过船名、呼号、船舶识别码等信息查询船舶的定位和历史轨迹信息。

6、基于微服务的EDI/API数据交换中心

基于微服务的EDI/API数据交换中心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能够处理宜昌白洋港区多式联运平台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单位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尤其是能够打通港口上下游各相关码头信息交换渠道,支持平台与中远、民生等船公司系统、与外部车队的拖车系统、海关、海事、电子口岸等系统的高效、无缝对接。平台能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分发、数据更新通知、数据转发、数据转换,支持实时、定时、按需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多种数据源,提供身份验证、用户授权、传输加密、数据完整性、数据可信性、数据有效性,支持数据分段传输、数据压缩/解压缩、数据缓存等。

(四)项目难点及解决方案

在业务方面,本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宜昌港所在的三峡地理位置特殊,造成了其特有的翻坝业务模式,与其他海港及河港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转运环节多,而且多式联运的运输组织和业务流程复杂,与常规标准化的系统功能模块差异较大。

本项目在进行系统规划前,针对宜昌港的业务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研,总结三峡翻坝业务流程的特点、各相关作业单位的数据流向以及生产作业层、运营协调层、管理决策层等不同类型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在经过多次联合会议沟通确认后,提出了针对性的业务流程和蓝图规划方案并进行详细设计,根据“水公水”翻坝转运新模式,对系统模型进行大量调整,提出了针对长江三峡核心港区的多式联运业务平台蓝图,确保平台功能符合宜昌港实际业务需求。

在技术方面,由于长江三峡“水公水”多式联运业务模式涉及众多业务操作单位,而各单位的业务数据均存储在不同信息系统中,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均不同,为平台的业务数据对接和共享带来难题。

本项目经过与相关单位进行大量沟通与调研后,为宜昌白洋港量身打造了基于微服务的EDI/API数据交换中心,通过统一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规范(RFC、ID OC Adaptor、Web Service等)来实现港口与各业务单位系统间的数据传递,接口数据格式上兼容EDIFACT、XML、JSON等主流数据格式,确保全面获取所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彻底打通数据交换渠道,实现了宜昌白洋港“水公水”多式联运业务数据的高效、实时互联互通。

五、项目效果

(一)技术驱动,解决业务痛点

通过本项目平台的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出并实现长江三峡核心港区“水公水”多式联运创新服务模式,带动流程再造、突破瓶颈和创新发展。

平台上线前:报表需手工输出,工作量大;指标取数没有实现自动化,依赖人工,往往不及时、不精准,容易导致业务场景管理漏洞和管理风险等。

平台上线后:实现了信息采集标准化、事项处理流程化、业务协同自动化、管理工具表单化、分析决策智能化,高效解决业务痛点,整体作业效率和管理效果大幅提升。

(二)流程再造,提升业务绩效

三峡枢纽集装箱“水公水”翻坝转运新模式启动后,极大提升了集装箱过坝时间。集装箱到达宜昌白洋港,通过公路运输先后绕过葛洲坝、三峡大坝,再搭乘货轮回归水路,从秭归茅坪港发往长江上游。通过宜昌白洋港区多式联运平台打通“水公水”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渠道,实现了港口物流供应链上各环节业务高效协同,尤其是推动宜昌港“水公水”翻坝转运新模式落地实行,大幅提升港口整体作业效率,集装箱单程过坝时间由过去的3天以上压缩至24小时以内。2019年共有1239.3万吨货物选择翻坝业务新模式,成为长江三峡核心港区商品车、集装箱重要运输通道。

(三)服务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本项目通过构建一站式在线客户服务窗口,联通多式联运物流各环节单位的作业动态,平台用户无需再登录其他平台,即可实现多式联运信息一站式全程服务,物流数据准确、操作简单便捷,极大提升了港口的对外客户服务能力,为港口品牌打造、港口综合实力提升形成强大支撑。

以白洋港区“水公水”多式联运平台为抓手,未来宜昌港将更易于对接重庆果园港、武汉阳逻港、上海洋山港,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完善三峡枢纽多式联运体系,为货物快速过坝提供更完善的方案,加快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共建交通更顺畅的长江黄金经济带。

六、项目优化及推广

(一)项目经验总结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打通了港口业务经营与管理壁垒,在提高效率、规范管理、推进改革、增加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同时项目组也充分体会到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l业务需求理解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l业务流程梳理重塑是打造工作标准化的核心;

l业务数据标准化与无缝衔接是业务高效协同的支撑。

在进行信息化实施前,必须对应用单位业务和信息化需求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切忌生搬硬套。信息技术是工具和管理手段,工具本身不产生价值,但是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后,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够真正解决业务痛点,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下一步优化方向

1、进一步推进江海铁公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化

目前平台主要实现了宜昌白洋港“水公水”多式联运信息化,尚未将铁路相关业务和业务信息进行接入,为了全面构建三峡枢纽白洋港集装箱江海铁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下一步计划梳理水铁联运业务流程,接入铁路数据,为江海铁公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化打下基础,全面打造以江南、江北翻坝高速,坝上茅坪港、坝下白洋港,以及茅坪、白洋疏港铁路为主要内容的三峡多式联运翻坝运输体系。

2、推进港口物流从传统物流向智慧供应链物流蜕变

以宜昌白洋港区多式联运平台为基础,将物流信息服务延伸至仓储、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并将平台大量交易数据与银行、保险、保理等机构合作,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算法和信息技术,构建风险控制模型,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此外,通过与综合物流园区业务进行对接,进一步扩大港口多式联运业务链条,推进港口物流从传统物流向智慧供应链物流蜕变。

(三)项目未来推广方向

在“水公水”翻坝模式基础上,宜昌着力构建江海铁、江海公、水水(过驳)等其他三种联运模式,成功开辟了以宜昌为中心辐射全国的5条示范线路,计划打造氧化铝进疆、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商品车滚装翻坝、升船机翻坝等特色品牌,在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全程物流+贸易、重进重出、同船转运和优化过闸模式等方面实现了率先尝试。

本项目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后,通过业务模式与数据资源整合,下一步将在总结宜昌白洋港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于茅坪港、七星台港等其他三峡物流枢纽的江海铁、江海公、水水(过驳)等各类多式联运业务,助力宜昌市成为国家资源配置中心,支撑我国东中西部、南北各区域板块联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