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 正文

赵廷超:互联网+ 为什么+ +什么?怎么+?

发布时间:2015-04-22 10:54:09 品途网

前有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带火了“互联网+”,后有一个部长说“私家车永远不能成为专车”,再有一个部长说“绝不允许进行互联网诊治”,这两天有一个互联网大佬说“现在是互联网+最危险的时刻”。
  这是好现象,一是说明大家都很重视,二是说明“互联网+”是一个新兴事务,需要大家各抒己见。
  我自己创立“超市代购、新鲜到家”的即买送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实体超市”、“互联网+快消品行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个项目,从有创意、建团队、拿天使、研发产品、业务试点、小规模扩张这六个阶段接近半年的时间,对“互联网+”有一些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讨。
  互联网+,为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互联网+的段落是这样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这就很明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一次产业升级改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改造,现代农业的升级改造,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是现代金融业的升级改造,是电子商务的升级改造,是电子政府的升级改造,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升级改造。
  中文是+号,对应的英文是“Plus”,“Plus”其中一个含义是更高一个版本。
  互联网+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互联网产业本身必须升级,成为互联网Plus。
  过去十几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总是好像水火不容,因此才有了马云认为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网站的竞争好像是耍花拳绣腿的义和团遇到了机枪大炮的八国联军,也有了刘强东的“甘蔗七段论”,好像实体零售商连吃甘蔗渣渣的机会都没有了。当时他们这些想法也许是对的,但是现在还保留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
  而我创立“即买送”,恰恰是和上面两个立论唱反调的,即买送是基于互联网行业的,但是我们就是选择和实体零售商站在一起,解决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食”这个问题。
  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平地起高楼,从线上颠覆线下,从过去的经历看是正确的,互联网颠覆了新闻、资讯、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也颠覆了娱乐行业,但这些都是“轻”的行业,国民经济中“重”的行业,不是用来颠覆的。
  为什么要“+”,就是让现存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运行更有效率,更有魅力,减少浪费,减少重复劳动,减少没有意义的劳动,通过互联网和市场的力量,让国民经济运行得更有意义。
  因此,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互联网也不再是仅仅在销售一个环节起作用,也不再是商务流通一个部门的事情,每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思考我这个行业,除了销售之外的其他研发、设计、生产、售后等多个环节,是否可以用到互联网,让我的效率更高,我的质量更高,我的服务更好,我的客户满意度更高。
  互联网+,+什么?
  明白了为什么+,+什么就比较好理解了。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一种补是“内补”,一种补是“外补”,内补是自己认为缺什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补,“外补”就是练好自己的内功,用别人的力量补齐。从互联网+的本身主体含义,更多要依靠外部的力量。
  真正需要补的东西是什么?补的是互联网的思维、方法论、技术、系统和工具,是要思考每个行业、每个政府主管部门,互联网化之后的未来场景是什么,看看到达这个远景目标中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可以依靠外部力量来做的。
  每个行业,每个阶段,有可能+的内容都不太一样。
  拿现代制造业来说,互联网+可能在设计、制造、服务等多个环节都有+,做到小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满足多样化、小批量的需求,也是就是所谓的工业4.0,包括3D打印等更是把生产环节也让顾客自己做了。
  拿现代农业来说,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是生产线作业的,农业生产更多是田间地头,工业品的生产周期可能是几分钟、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可能是一个季节,从播种、施肥到收割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而且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是常购和周期性购买的,因此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远景就是订单农业,人们已经在想象每一个生产线上的产品都是“名花有主”的,为什么田间地头的每一亩水稻、麦子的产出不可能是某一家的?
  拿现代服务业来说,与工业、农业又不一样,服务业还有“人与人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互联网帮不了忙的,但是在这个服务之前以及之后的过程,互联网可是能帮大忙的。
  互联网化的现代制造业、互联网化的现代农业,可能大家还需要想象,但是互联网化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是“梦想照进现实”。就拿打车软件来说,在“互联网+”之前,要打车,到路边招车,告诉司机去哪;司机嫌不顺路不去,乘客或者投诉,或者再等一辆车;上车之后,如果路都不熟悉,乘客认为绕路了,要投诉,现在有导航软件,除了方便大家都没有意见;到了目的地,车费43.8元,乘客给司机100元,司机拿阳光一照看是不是假钱(乘客心里不爽);司机找补乘客56.2元,乘客也要看看其中50元是不是假钱,然后对16.2元中钱的残破不满。整个打车过程是一个折磨人性的过程。
  现在好了,在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起始地已经自动有了,这个信息被数字化、广播化,有司机抢到,乘客付钱用手机支付,新的打车过程充满人性的美感,大家不再为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美好的一天。
  互联网+,怎么+?
  一个社会两大组成要素,一个是政府主管部门,一个是行业企业,怎么+的核心还是要回到思维观念的转变。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点,要把互联网作为除了水电气之外的第四个民生基础设施来对待。
  这个基础设施分天上和地上。天上是无线的速度和流量价格,好在已经有措施了。地上比较麻烦些,现在光纤骨干网都基本建设好了,但是光纤到楼,到户还有很多阻碍,部分业主或者物业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地盘,不允许接入或者给运营商接入设置一些障碍。新的办公和住房建筑,如果把光纤与水电气一样,一次性铺设其实成本是最省的。
  第二点,对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有更多的包容,更进一步是要把阻碍“互联网+”创新的机制和障碍打破。
  中国电子商务的规模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全在于以前的主管部门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容忍和包容。
  中国政府早在2005年,十年前就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当时这个文件的内容也不过时。
  拿具体企业来说,支付宝出生、成长了七八年之后,才拿到央行的“准生证”,也才有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支持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第三点,非常具体,自己多用用““互联网+”的服务。
  “见多识广”,见多了,见识才会广博。人们对新事物都有恐惧的心里,唯一对付恐惧的方法是直面和面对。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忙,很多需要亲身亲为的工作都交给秘书了,都有点“四体不勤”了。
  所以,主管行业的领导们,不妨亲自用手机订一次机票,亲自用手机自己订一次宾馆,亲自用手机自己买一张团购券,亲自用手机自己给家里买一次日用品,亲自用手机自己打一次出租车,亲自用手机自己坐一次专车,看看这个年轻时尚的互联网+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互联网+的力量是巨大的,应该来讲,出租车行业由于行业性质,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司机大哥们都是拒绝互联网的,很少有用智能手机,现在都有两个智能手机,一个用于接单,一个用于通讯。
  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讲,也有三点:
  第一点,是看互联网+在本行业可以有哪些突破,进行创业,我想这也是“万众创业”的要点所在。
  看看你所在的行业,哪些是阻碍,哪些是让顾客、消费者不爽的,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思维、方法录、系统和工具进行革命性变革。
  还是拿我自己创立的即买送来说,我自己本身去超市排队购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和我一样的人是否需要一个服务,由于我不信任在网上购买食品生鲜,在超市购买我很放心,如果有人去超市帮我代购并送到家,我就很开心,这也是我创立即买送的根本动机。
  第二点,是看互联网+在本行业有哪些创新,我想这也是“大众创新”的要点所在。
  创业的成功概率比较低,创业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
  但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就可以有一定的安全度,而且这方面可以学习的案例很多。
  比如“北红领、南尚品”,青岛红领集团和广州尚品宅配家居用品公司分别在衣服定制和家具定制做了很多创新。
  第三点,是在互联网+、互联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
  专注不是要多元化,而是是否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先驱解决这个行业中最痛苦的问题。
  极致的核心是用户的体验,只有专注了,才有可能极致化,因为企资源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口碑也是互联网+的口碑,要特别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否则就是眼看高楼起,眼看高楼塌,巨人倒下时身体还是温的。互联网可以快速造就一个产品、渠道或者服务品牌,也可以快速毁掉一个品牌。
  快就是要求有快速的行动力,没有那么多的迟疑和犹豫。在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想清楚答案了才行动。
  也许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士对互联网+的远景和路径还想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本届政府还是勇敢地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也是一种快,我们也要为这种快速行动力“点赞”。
  互联网+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互联网+政府各个服务部门,其实也有一个中心点,就是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互联网+既是一次消费升级,也是一次产业升级,这里面蕴含很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机会。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