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 正文

拿什么来拯救中国钢铁业?

发布时间:2016-09-29 09:15:56 现代物流报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第一条是推进强强联合,鼓励煤炭、电力、冶金等产业链上下游央企进行重组。9月20日下午,随着武钢股份与宝钢股份先后发布重组进展公告,宝钢与武钢的战略重组方向初定,而旗下上市公司层面的整合方式已基本确定。宝钢武钢的重组,正是落实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至此,以“去产能”为目的的大型钢企兼并重组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去产能问题上,兼并重组成为企业脱困升级、转型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我国当前钢铁产能过剩十分严重,产能大且分散,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成为当前钢企面临的突出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粗钢实际产能超过12.5亿吨,实际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4%。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也进一步下滑,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严重,面对如此现状,越来越多的钢铁生产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僵尸”状态,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不少业内人士戏称,卖一吨钢还不如卖一根雪糕赚钱。
为治理产能过剩打响持久战
产能过剩是困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进入2016年后,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国务院公布钢铁业去产能计划,即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同时,国家不断发布各种相关政策,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装箱奖补将近,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进程。
根据《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设定的总目标,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十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围绕总目标,钢铁产业兼并重组从现在至2025年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8年,将以去产能为主,该出清的出清。同时对下一步的兼并重组作出示范,例如目前宝钢武钢的兼并重组;第二步是2018~2020年,完善兼并重组的政策;第三步是2020~2025年,大规模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
与此同时,市场和环保压力正在倒逼钢企转型升级,行业进入以兼并重组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期。
宝钢武钢重组正是这一部署的一大尝试,业内人士提示,必须紧紧围绕去产能、调结构、提高钢铁品质来展开钢企兼并重组,避免再出现“拉郎配”式的重组结果。资料显示,宝钢、武钢分别在湛江和防城港有一个新建的钢铁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拥有1000万吨级的“通行证”,相距只有200公里左右,甚至在产品结构方面也大致雷同。显而易见,这些因素决定了两者要在市场上“兵戎相见”,但是,重组之后,却有利于减少竞争,并协同发力华南甚至东南亚市场。
不过,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重组后,短期时间里,巨额亏损和冗余员工现象可能会加重,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利于优化提升产品结构。
优化产品结构的坚实后盾
宝钢集团是中国钢铁业的“带头大哥”,拥有超过5400亿元的总资产,年产能约40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2400亿元,员工12.4万人,2016年在世界500强排名第275位。
武钢集团是建国后的首家钢铁企业,被称为钢铁业的“共和国长子”,总资产约为2200亿元,产能1800多万吨。两家合并之后,总资产将超过7000亿元、年产能达到6000万吨,重组后的宝武钢铁集团,产能规模仅次于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年产能约1亿吨),在全球钢铁业中排名第二。
业内人士认为,宝钢、武钢正式合并意味着中国钢铁产业整合大幕拉开,迈出了消除恶性竞争、去产能促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性一步。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宝武两大集团的合并,首先在规模上力压群雄,无论从资产还是市场方面来说,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生意社钢铁分社何杭生认为,宝武合并,直接影响就是加快推进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淘汰,以及优化国内钢铁产业结构。他进而分析道,宝钢和武钢都是主要的板材生产商,两者在国际市场就有着较强的市场地位,合并后,不仅仅可以对产品创新做出新的调整和变革,也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竞争。
兰格网信息中心主任王国清也表示,宝钢、武钢的强强联合,能够为我国钢铁业的兼并重组树立先行典范,可形成一个产业链更加完整、综合实力更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而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另外,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李新创也表示,“武钢的汽车板业务可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双方硅钢业务。”
何杭生认为,宝钢、武钢战略重组,既是国内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双赢局面,也是国家钢铁产业重组的典型树立。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尽管如此,对于宝钢武钢的重组,业界依旧是褒贬声不一。
兼并重组是“良药”而非“灵丹”
对于钢企的合并重组,有业内人士担心,兼并重组不过是钢企表面上规模的扩大,对去产能意义并不大。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化解钢铁产能仅完成全年任务的47%,通过钢企重组后也未必能顺利完成。
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在此前的2007~2011年间,中国钢铁业也曾掀起过一轮兼并重组潮。比如武钢重组昆钢、柳钢;首钢重组水钢、长钢、通钢;鞍山钢铁集团与攀钢重组等。表面上看是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但实际上却是进行了产能的直接叠加,只是在简单地“做加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那次重组实际上加剧了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了合并后的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貌合神离、各自为政”。
对于此次的重组,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宝钢武钢联合重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钢铁去产能中如何发挥联合效应。
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在此次的重组过程中,各方都应避免再出现重组倒退的现象。宝武二者的重组能否达到1+1>2的效果,还要看后期具体的运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迟京东指出:“兼并重组要成为钢铁行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每个钢铁企业都要考虑‘我和谁重组、谁和我重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上两个高炉、上两个转炉。”
我们深知,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历史由来已久,针对当前钢铁业表现出的产能布局与消费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及稳定产能和过渡产能比例失衡等特征,兼并重组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为钢企开出了一剂良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兼并重组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治理产能过剩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兼并重组是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一剂良方,但它并不是灵丹妙药,并不能药到病除,它的效果需要一个过程来体现。
本文同期刊载于9月28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2版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