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国家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各主要快递企业: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国邮政业发展迅速,在降低流通成本、服务生产生活、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质量不高、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在供给侧发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邮政业对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释放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的思路,围绕补短板、提质效、降成本,强化创新驱动、注重联动融合、加强制度供给,着力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品质、创建服务品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以民为本。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服务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城乡普惠和消费公平,使商家、用户在行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改善工作条件,完善职业保障,促进企业一线员工更有归属感。
市场主导。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质量,有效满足服务需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行业制度供给,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邮政普遍服务提质创新、快递服务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形成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理念、商业形态、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创造、引导和满足新需求。
联动融合。科学统筹补短板、提质效和降成本工作,通过补短板推动行业提质效,以提升供给品质和供给效率促进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坚持“互联网+”邮政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产业、市场融合,优化供给结构,扩大供给范畴,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安全绿色。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构建企业、社会、政府三方共治的寄递渠道安全治理模式,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倡导绿色邮政理念,促进资源节约,推广绿色包装、绿色运输,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业迈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供给质效大幅提高,寄递安全有效保障,形成世界一流的邮政企业和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企业集团,能够更好满足广大商家和亿万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二、补齐服务短板,增强供给能力
(一)完善基础服务网络。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支持邮政企业实施西部、农村地区邮政网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工作,优化调整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的运营模式。加强邮件快件处理中心、集散枢纽和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建设,提升骨干节点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和农村电商邮政寄递网工程,整合农村商贸、供销、交通、电商等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有序集散和高效流通,切实提升服务“三农”水平。打造邮件、快件进出境通道,加强各类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区建设,提升国际邮件、快件处理效率和能力。鼓励企业建设一批国际转运中心和海外仓,衔接境外邮政、快递、物流体系,构建立足周边、连通“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跨境寄递物流网络。
(二)提升末端服务能力。
推动邮政企业优化服务流程,提高邮政包裹服务质量,缩短邮件全程寄递时限,实现城市包裹投递到户,农村包裹投递到村邮站、村委会等。支持邮政企业以便民服务形式延伸、拓展服务功能,按照市场化机制代理投递农村地区快件,着力将邮政乡镇网点、村邮站打造成为农村寄递服务平台。鼓励快递企业结合各地实际深化合作,在农村共享网点、人员、车辆等资源,降低末端投递成本。实施快递“进社区、进院校、进商厦”工程,加强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智能包裹柜)和城市公共投递服务中心等末端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着力解决“摆地摊”问题。引导加盟型快递企业总部理顺与加盟网点的关系,规范运营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基层网点和员工的补贴机制,构建稳定、可持续的末端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连锁零售和外卖平台企业以联盟、股权合作等形式开展共同投递,形成区域共同合作模式,促进实体店销售与网购融合发展。支持各地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广符合标准的快递电动三轮车规范上路。
(三)培育行业优质品牌。
引导邮政企业主动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作业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加快邮政企业自身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资源要素整合,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股权并购等方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支持邮政业上下游国有资本和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企业,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快递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引导加盟型快递企业完善产权激励机制,强化全程全网统筹管理,促进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培育中国快递国际品牌,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核心能力,加快构建定位准确、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打造中国快递航母。
三、深化业务联动,优化供给结构
(四)强化产业协同。
实施“互联网+”邮政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向综合性寄递物流运营商转型。深入推进邮政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建立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服务产品体系。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邮政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合作,发展“入厂物流”“区域性供应链”等服务模式,遴选支持一批寄递服务制造业项目。实施寄递服务现代农业“一地一品”示范工程,为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打造跨境寄递引导工程,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所在地企业的跨境寄递服务能力,不断扩大跨境寄递服务范围。引导企业创新服务品种和模式,拓展与信息、金融、教育、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协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