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0 10:54:02 经济参考报
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物流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近段时间,针对货运需求增多、站点运力暂时短缺等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多措并举打通梗阻,保障货运物流畅通,加强末端配送。
保障供应链稳定
物畅其流,才能促进经济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货拉拉数据显示,12月7日至25日,北京市有越来越多的货车穿行于各大商圈及市场。其中,北京大洋路海鲜市场的货运订单环比增长101%,新东郊综合市场、北七家建材城的订单量分别环比增长近50%和21%,新发地水果批发市场订单量环比增长20%。除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生鲜蔬果类外,物流快递类订单增长也十分明显。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名快递员从快递车上搬运快件。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年底货运需求增多,订单激增,部分地区快递物流出现延缓情况。对此,不少货运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全力保障货物运输畅通。
“目前,很多企业和商家正在加快复工复产,货运需求日趋旺盛,仅北京地区近日就有3000多名新司机向货拉拉平台提交了注册申请。对此,我们优化审核流程,并着重强化岗前培训与考核机制,鼓励新人完成培训后快速上岗。”货拉拉北京地区负责人冯先生说。
作为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集团一方面优先保障药品、防疫物资、食品等运力需求,积极利用平台的运力调度优势,确保物资有车运、运必达;另一方面发挥车货匹配优势,化零为整,集中闲散运力解决滞销农产品、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难题。
近期,河南等地蔬菜急需外运,满帮集团在河南平顶山、周口、安阳、商丘、开封、新乡等地开通助农服务专班专线。12月1日至26日,超5000名冷藏车司机在河南6城参与蔬菜运输。
加强快递末端配送
近期,末端快递投递揽收面临较大压力,相关部门和不少地方加紧部署快递业保通保畅工作。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尽快解决有的地方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问题。地方上,河南提出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全面梳理对邮政快递企业税收、金融、社保、退税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结合实际研究出台管用有针对性的新支持政策;山西明确快递企业用工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拓展巩固用工渠道。
不少企业也强化末端配送能力,打通民生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
针对个别站点出现的运力紧张问题,菜鸟启动临时运力补充计划,要求站点增加灵活装卸运力和配送运力,同时加快终端的快速流转,保障配送员有更多时间进行配送。
顺丰同城一方面通过招募新人、运力联盟等方式增加重点区域的骑手运力储备,另一方面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方便有意愿者加入配送队伍,以缓解暂时的配送压力。
为进一步提高末端配送效率,京东物流一方面开启“夜派”模式,延长夜间派件时长,并确保医药、防疫物资、生鲜等订单优先配送,确保重点区域、重要民生物资及时配送;另一方面发挥智能快递车作用,为社区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年货消费高峰期即将到来,各家快递企业也在加紧储备人力和运力。据悉,菜鸟正在启动年货配送保障计划,推出多项春节期间留人举措,以保障运力充足和快递正常配送。
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效率
根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汇总数据,12月26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625.09万辆,环比增长13.4%。
邮政业安全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2月22日,全国主要品牌快递企业揽收量约2.92亿件,环比上升13.6%;全网投递量约2.94亿件,环比上升4.6%。
既要抓当前,也要谋长远。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
其中,针对专业物流以及民生保障领域物流存在的短板,这份规划将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等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要完善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物流设施网络,加强重点生活物资保障能力,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短板等。此外,在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方面,强调围绕做优服务链条、做强服务功能、做好供应链协同,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每日 推荐
- 中国对东盟中间品进出口前8月增9.6%
- 【江苏】审批流程优 大件运输畅 江苏制造强省建设加速跑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数字化赋能、发展跨境业务,中国邮政未来这样做
- 海关总署公告2024年第137号(关于启动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模式试点有关事项的公告)
- 【江西】今年计划报废老旧营运货车超8000辆
- 国务院发文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海运业有望获得更多保险资金支持
- 一图速览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要点
- 【河南】推出17条措施支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台“数字大脑”如何“指挥”30000多个机器人?
- 我国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标准体系 相关企业达114.4万家